虽然是寒冬,但在榆中县连搭乡肖家河村村民陆本祥(左)的花卉大棚里,鲜花依然盛开。陆本祥在向教师讲解鲜花种植技术。
12月21日,兰州白天最高气温接近零下10度,雪花漫天飞舞,滴水成冰。
第三批兰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到甘肃省榆中县连搭乡肖家河村,走进村民陆本河家进行调研。
陆本河家的院子干净整洁,瓦房前加盖了玻璃走廊,室内窗明几净,温暖如春。一行人坐定后,陆本河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夹带着浓重的乡音,讲述了自己通过种植鲜花致富的经历。他那份喜悦的心情也感染了在座的教师们。
随后,大家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进另一个村民陆本祥的塑料大棚。大棚内的康乃馨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美不胜收。陆本祥介绍说,这是为元旦准备的鲜花。大棚另一边种植的菊花则是为春节上市准备的品种。今年68岁的陆本祥种了一辈子庄稼,仅够温饱。为了响应国家关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号召,在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专家的帮助下,陆本祥引进了鲜花种植技术,带领全家走上了致富路。
近几年来,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的现象。 2011年10月,兰州理工大学在甘肃省委高校工委的指导下,在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让思政理论课堂“活”起来。
同时,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成立了“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调研活动方案。同时,把教师在“走基层”中收集的大量鲜活教学素材分类整理,形成生动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供教师们在教学中选用,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说服力。
“过去一讲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手头缺乏第一手的鲜活资料,总感觉不太好讲。这次在基层调研,看到许多农户都盖起了小洋楼,中小学硬件设施非常好,每个村都有农家书屋,‘村村通’进了每家每户,60岁老人还可以领养老金。现在我给学生们讲新农村建设,再也不愁没有真材实料了,讲课也有了底气。”该校副教授苟颖萍告诉记者。
如今,在兰州理工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敢讲,同学爱听,课堂活跃,效果显著。大学生们反映:“现在上思政课比读报、上网、听广播的收效还好。”(